文字永存:探索藏族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2024-02-27 03:04:10 1
藏族,一直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到十九世纪才慢慢的有人注意到这个民族,去了解西藏,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海北。藏族跟我们也有着不一样的民俗习惯。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浅淡藏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吧!
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
其次我们就说说西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不仅包括大小乘佛教而且还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这才形成现在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人上人,藏语译音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这里我就稍微解释一下喇嘛这个概念,其实很多人把喇嘛理解为和尚,这是不对的在藏传佛教里管和尚叫“扎巴”,普通人也可以当和尚的,就是我们理解当中的出家。但是喇嘛不是普通人可以当的,如果说一个喇嘛仙逝了,那么只有他的转世灵童才可以接替他的位置。而且他们生来就背着宣扬佛法,普度众生的重任,所以会被藏人尊为人上人。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13至16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藏传佛教主要教派:其实藏传佛教在西藏的传入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就是“前后弘期”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不过现在还是以四大教派为主的。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由松赞干布手下大臣“屯米桑布扎”所创的藏文,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结构宏伟、卷帙浩繁的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多少世纪以来,就一直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族地区广为流传。还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以及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
生活习惯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冬天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它冰冻,然后就可以生吃,味道鲜美可口。也可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您可能也喜欢:
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