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浪漫开阔气息的乌力格尔
2024-09-15 07:28:36
乌力格尔是内蒙古的一种戏曲文化,乌力格尔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的一种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和习俗的一种说书方式。对于广大的蒙古族人民来说,乌力格尔是它们民族的象征,也是重要的教育方式。
本期的内蒙古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关于乌力格尔的内容,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它最初的形式与西方中世纪的吟游诗人相似,艺人们身背四弦琴或者潮尔(马头琴),在大草原上随风漂泊,四处流浪,追逐蒙古包和王爷贵族们的府邸,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精彩的说唱、长篇的传奇成为草原上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
对于广大的蒙古族群众来说,乌力格尔不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与手段,而且也是他们学习知识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他们心目中,乌力格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知名的艺人相继去世,新的传人严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娱乐方式趋向多样,乌力格尔艺术传统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演出日渐萎缩,活动阵地缺少,队伍后继乏人,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民间,将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胡瑞乌力格尔”;将使用潮尔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潮仁乌力格尔”;将使用四胡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胡仁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曲艺,产生于明末清初。乌力格尔运用赞颂、讽刺、比喻、重复、夸张等多种形式表述曲(书)目内容中包涵的天文地理、自然科学及生活琐事等等方面,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刻画细腻,表达故事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还注重突出乌力格尔等民族曲艺形式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
乌力格尔的唱腔音乐结构为多曲体,表演形式为单人坐唱、坐说、不化妆、不着装,无身段表演,四胡伴唱,自拉自唱。一件乐器在说唱当中,既可虚拟刀枪、坐骑,又可代替镰刀、马鞭,一物多用。
“装文扮武我自己,一人能演一台戏,一人多角,时而这一角,时而那一角,男女老幼集于一身;进得快,退得稳,分得清,进进出出,变换迅速”。这段话基本概括了乌力格尔的表演形式。有伴奏乐器的乌力格尔表演通常为一人自拉胡琴说唱,唱腔的曲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其中功能特点比较明确的有《争战调》、《择偶调》、《讽刺调》、《山河调》、《赶路调》、《上朝调》等。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