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之名字的由来
2024-04-27 02:25:39 3
“钓鱼台”之名字的由来
“钓鱼台”位于海淀区南部。东至3里河路,西至京密引沟渠,南至永定河引沟渠,北至甘家口、前庄子。西3环把钓鱼台村离开,为东钓鱼台、西钓鱼台。那么“钓鱼台”一位从何而来呢?
清乾隆时,西郊玉泉山、香山一带的泉流因没有可泄的地方,每一逢夏伏季成灾,危及京师。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下旨,发掘玉渊潭,使之成为接管西郊诸水的大水改革香山引河,是清朝西郊治水的工程之一。经由此次整治河道,玉渊潭也得以进行扩大,原先只有自然泉水自涌白溢的浅池塘变为了一座水面辽阔的大湖泊。
据材料考据,玉渊坛由乾隆天子钦定人工发掘为“蝙蝠形”水域,由于“蝠”与“福”同音,寄意着借水势添福引贵,使玉渊潭北岸出现出南向福水临门的以及贵态势。
不但如此,工匠们还依照乾隆天子的御旨,在大湖四周堆山石,栽花木,建亭阁殿堂,立宫门,筑围墙,垒起了城门式的钓鱼台,从此玉渊潭钓鱼台又一度繁荣起来。对这再度繁荣的玉渊潭,乾隆赐以别号为"养源斋",但北京住民却直呼"钓鱼台"。实在,钓鱼台只无非是养源斋园内一部分建筑(城门式钓台)的名称。
乾隆天子之所以更名"养源斋",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五问正厅的前面,有水自泉流出,故名"养源",2是在封建帝王来看,所谓听政便是理民,理民是政事之源。"养源斋"正厅是天子听政之处,所以取名"养源"。
"养源斋"坐北朝南,五楹歇山顶,南面叠石为山,玲珑剔透,婀娜多姿,面积虽小,但气概磅礴。"养源斋-西边稍北有敞厅3楹的建筑为潇碧轩。厅前有一池,碧水粼粼,乃帝王垂钓之所。再往西过桥有"澄漪亭",建于石山之上,亭中有乾隆御笔园景诗句:墙外为湖墙内池,一般凭栏有澄漪,剔疏意在修渠政,何心瓶燃细较斯。 在"澄漪亭"的西北,是一重檐4角攒尖顶的望海楼。登楼远眺,玉渊潭娟秀风景一览无余。
乾隆天子御笔钓鱼台,也是一个汗青的符号与节点。它开启了玉渊潭始为皇家御用园林之传统。从此以后,除了皇亲国戚外,一般官家以及民众再不得随意收支。
钓鱼台经由此次拓建,再度成为清朝景色胜地之一,不少民俗流动也常在这里举办,如放河灯、登高、封台,等等。清朝帝后去西陵、天坛、先农坛时途经此地都在这里苏息用膳,成为皇家的游乐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