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给公司或店铺起个好名?
2023-03-30 09:08:57 6
在商业社会中,品牌名称和商铺名称的命名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标识,更是赋予商家细腻、文化和情感意义的独特方式。有些商家为了赢得顾客的亲近感,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为商铺命名。
一般来说,这样的命名方式通常是通过顾客的口碑来推广的。顾客得到了商品的好印象后便会口头表扬,顺口就会用一个别名来称呼商家。喜欢被顾客称赞的商家,便会将这个别名作为商铺名称,这些称号才真正成为了商家的品牌名称。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的“全素刘”、“钢刀王”和“烤肉季”等等。这些称呼和商铺的正式名字并没有直接关联,但它们更具有响亮、易记和亲切感,成为消费者购物时首选的商家。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王麻子刀剪铺,始于清顺治八年,原本是一家杂货铺。店主王姓有麻子。由于店主经销的剪刀质量过硬,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这家店称之为王麻子刀剪铺。清嘉庆二十一年,麻子的后代接办了这家杂货铺,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店铺的主营业务也改为销售剪刀和剪刀铺。
天津有一个著名的包子铺,叫狗不理包子。它起初只是一家小摊铺,由主人高贵友经营。每一次,从制馅、捏包、上屉到出售,他一个人应对。实在忙不过来,他就在摊头上放一把筷子、一摞碗,顾客要吃,就把钱放在碗里递给他,他按钱给包子,顾客吃完就放下筷子就走。从人们与“狗子”打交道之后,口头表扬之词就成为了店的名称,于是这家小店便成了狗不理包子。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好吃来”瓜子大王、“鲜得来”排骨年糕、“天晓得”药梨膏糖商店和上海利男居饼家等,都采用了方言和口语来命名,让当地人感觉更加亲切。
南京路上的小花园鞋店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浙江路、南京路一带聚集了上百家鞋店,如“大香槟”、“小香槟”、“五洲”、“环球”、“大中国”、“月宫”、“鸳鸯”等各种鞋子,尤其是绣鞋子的品种繁多,色彩齐全,顾客来到这里,犹如同进入了扑朔迷离的鞋子世界。人们就形成了一个概念:买鞋子到花园去。然而,这些鞋店中并没有一家叫做“小花园”的。直到1959年,为了发扬小花园鞋子的经营特色,上海商业部门从小花园附近的鞋店中,集中了手艺高超的制鞋工人,在南京路、山西路设立了一家鞋店,店名就叫“小花园”。这巧妙地利用了原先的标志及其代表的信誉,使新开张的鞋店一下子成了名店。